“错金银”传承人王涛:精雕细錾见真功
玉雕掏膛。王耀 摄
从18岁到40岁,他主要干了一件事:学习与传承传统工艺“错金银”。22年来,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初心,在一丝一毫间精雕细錾、于一点一滴中百炼成钢,他就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错金银”的传承人王涛。
8月19日上午,天空下着小雨,记者走进位于河北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肖家屯村的“坤宸居”小院,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。“很多人对‘错金银’比较陌生,但说起金镶玉就比较熟悉了。”王涛兴致勃勃地讲起“错金银”的前世今生:“凡是在金属、玉器等器皿上绘制或雕制金银图案都被称为‘错金银’,这是中国古老复杂的装饰工艺,最早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,汉代达到一个顶峰。由于制作过程需要精雕细錾、繁复费时,时至今日,能够掌握‘错金银’工艺的师傅少之又少。”
错金丝。王耀 摄
“错金银”工具。王耀 摄
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,意味着要经历超乎寻常的艰辛。“我18岁只身一人进京,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根连学艺。从玉器雕琢到开槽、镶嵌,再到打磨、抛光,对每一项工艺流程都下足了苦功。尤其是在玉器上开槽,要求粗细一致,极为精准,否则无法镶嵌。此外,在图案线条方面,务必流畅,否则就失去了线条的美感。”王涛回忆,手艺不精时,被工具割破、磨伤手是常有的事。为了把金丝拔成直径几毫米的细丝,指甲经常被磨得少了半截,半个月才能长出来。“皮肉之苦算不得什么,把手艺学精学透才是关键。”王涛心里始终有道光,无论脚下的路多么坎坷,他始终对未来、对自己充满信心。
精雕细錾。王耀 摄
2006年,王涛去故宫博物院参观时,被一件乾隆年间的玉镇纸“合合环”深深吸引,“这是一块玉料上开出的两个环。我很好奇,是怎样精湛的工艺造就了这样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。”从那天起,王涛东奔西走,夙兴夜寐,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手制作出这样的精品。“我请教了很多老手艺人,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,还曾经做坏了好几块玉。”王涛笑言,自己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,用一根直径0.3毫米的细针剥料,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进行创作。作品问世便得到了业界的盛赞,一举拿下全国“中艺杯”金奖。
学有所成的王涛,于2013年回乡发展,先后成立了玉雕工作室及公司,潜心钻研技艺,让“错金银”工艺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衡水落地生根。
王涛正在讲解勾线要领。王耀 摄
2015年冬天,王涛远赴新疆寻找玉石。“走的时候天都快黑了,起了大雾。我开着车,缓慢行驶一夜才到山西阳泉。后来在沙漠里遭遇了暴雪,可谓一路囧途。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前进的动力,中途还特地绕道去敦煌参观学习雕刻技艺呢。”王涛到达目的地后,深入矿区选石,跟着当地人到河床上挖玉,花了半月时间拉回几百公斤玉石,历时三年,雕琢了一件精美作品。
“我始终秉承传承华夏文明、演绎百年精工的信念,汲取民族文化精髓,融合各类民俗元素,并不断创新突破,争取让这一传统技艺更趋完善。”在王涛的不懈努力下,“错金银”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他本人也成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从少年到中年,王涛身上丝毫没有改变的是那份勇气与执着。为了精进一件作品,可以说走就走;为了一个突发的灵感,可以废寝忘食;为了传承技艺,可以奉献所有。这,就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的情怀与坚守。
微信 | 微博 | 抖音 | APP | ||||
|
|
|
|
|
珠宝国检 中国珠宝行业网 珠宝国检深圳实验室 珠宝国检北京实验室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 NGTC国检教育 国检珠宝培训中心上海分校 珠宝国检集团培训中心广州 珠宝国检NGTC研究所